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荐读丨消失的乡村工匠——补锅匠

淮安人网宣传推广:18121680880《我心归处是淮安》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既是难忘的故事,也是时代的缩影,时光不老人已老,而心中的那座城,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FIRST本期荐读消失的乡村工匠——补锅匠作者:王怀扬 图片:源自网络在新编小学课本中,有一首唐诗《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令人拍案叫绝。诗的作者胡令能,他的身份不光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个补锅匠。在农村,稍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补锅匠。民以食为天,食又离不开锅。小时候的农村,没有液化气,没有电饭煲,连钢精锅都很稀罕。走进锅屋(家乡方言,厨房),迎面就是一个柴火大灶,大灶上安置着两三口铁锅。那年头的铁锅都是生铁铸造的,传热快,但是薄、脆、易损。一大家人的一日三餐,铲子、勺子在锅里划拉来划拉去,炒菜、熬粥、贴饼、铲锅巴,一来二去的,再好的铁锅,用上一年半载,都会有沙眼。汤汁直往锅膛里漏,弄得满锅屋都是烟味。铁锅容易坏的另一个原因,是刳锅(音,家乡方言,铲除锅灰的意思)。由于柴火烧久了,锅底就会沾上一层厚厚的锅灰,锅灰厚了,锅就不“快”(音,家乡方言,导热快的意思)了。因而隔个十天半个月,就得把锅拎到河边或院子里,拿小锹子(音,家乡的一种锄草工具)刳锅,这无形中也容易使铁锅变薄受损。按理说,锅漏了,就要及时更换,但那时物质匮乏,人们节俭惯了,都说“新锅没有旧锅好用”、“新锅没有旧锅炒菜香”,于是走村串乡的补锅匠,连同那悠长的吆喝声,便备受乡亲们欢迎了。那时的乡村道路上,常见补锅匠用一根小扁担颤巍巍地挑着补锅担子,边走边扯长噪音吆喝着:“补——锅——嘞,来补——锅——嘞”。那最后一个“嘞”字拖得很长,破空而来,大老远就能听到。补锅担子的一头是红泥小火炉,上面捆绑一个小箩筐,里面放着焦炭、破油毡和小凳子;另一头是一个带柜子的小风箱。柜子有好几层抽屉,里面放着化铁罐、碎铁块、小铁锤、钳子、舀铁勺等工具。听到补锅匠的吆喝声,首先跑出来的是孩子们,他们三三两两地跟着补锅匠,一边嬉笑打闹,一边怪声怪气地模仿补锅匠的吆喝。补锅匠也不恼,继续慢条斯理地吆喝着:“补——锅——嘞,来补——锅——嘞”。很快就来生意了——有女人拎着家里的坏锅出来了。补锅匠在树荫下或巷子口放下担子,把风箱的风嘴和小火炉的风口用一根专用的管子连好。安好小火炉,在炉内放些碎油毡生火后加入几块焦炭,在小化铁罐里放几块碎铁块,然后把铁罐放在炉上加热。趁化铁罐里的铁块尚未熔化,补锅匠把铁锅举过头顶,对着光线查看破洞,再用砂纸把破洞周围打磨干净。补锅匠手里忙着,嘴上也不闲着,仍不忘时不时地喊上两嗓子拉生意:“补——锅——嘞,来补——锅——嘞”。来补锅的越来越多,孩子们也围拢上来看热闹,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看补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化铁罐里的碎铁块接近熔点的时候,只见补锅匠拉风箱的频率明显加快,风箱发出急促的“啪嗒啪嗒”声。铁水化好了,补锅匠拿一个小勺子舀起铁水,这时候的铁水呈球状,不停地在勺子里滚动。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都凝神屏气,不错眼珠地盯着看。就见补锅匠眼疾手快,将熠熠生光的铁水球往漏洞处一倒,随即用一块石棉布朝倒上铁水的地方一压,使其和锅紧密结合钉牢,只听吱的一声,铁锅就算补好了。这一连串动作像变魔术,看得孩子们心惊而过瘾!那时候,一口铁锅也就几块钱,因此补锅收的钱并不多,一两毛钱而已。一口旧铁锅,一般都要经过几次修补,直到没有修补的价值,人们才当作废品处理,重买一口新锅。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厨房用具层出不穷,传统的铁锅逐渐退出了现实生活。即使少数仍在使用的铁锅,若有破损,大多随手弃之,不再修补。胡令能算是中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补锅匠,千百年来,补锅匠一路走来,曾经是中国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如今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SECOND作者简介王怀扬:淮安市流均镇人,爱好文字。希望借文字推介家乡,助力家乡发展。《我心归处是淮安》您,就是城市故事家这里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征稿热线13338900444(微信同号)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